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我曾经在浙江工作多年,多次来过乌镇,我很喜欢这个地方。第二次乌镇改造时,我在这里帮助他们策划,支持他们古建保护、旅游开发。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感到亲切熟悉,感到耳目一新,毕竟我多年没有来了,感觉对这里还是刮目相看了。”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
12月16日下午3时许,习近平总书记抵达“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展馆,首先前往发展理念区,观看“智慧峰会、智慧乌镇”介绍。桐乡市委书记卢跃东和乌镇镇书记陶咏椿向习总书记汇报了近年来智慧乌镇发展建设和规划情况。在当天上午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总书记提出乌镇的网络化、智慧化,是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也生动体现了全球互联网共享发展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互联网之光”博览会
“智慧峰会、智慧乌镇”展示
习总书记指出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的“智慧峰会、智慧乌镇”主题展区,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的“乌镇概念性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乌镇规划”)公示活动,是本次博览会关于“互联网+城市”和“智慧规划”理念和技术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述了习总书记对乌镇和“互联网+”的要求。
乌镇规划展示主题为“乌镇3.0:共生城市和智慧生活”,与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主题一脉相承。规划提出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共生城市,强调传承水乡文化共生融合的精神内涵,彰显互联网时代互联共生的核心理念,给千年古镇植入互联网基因,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根据规划,乌镇将被打造成为“国际风情小城、全球智慧名镇”,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古今中外、线上线下的融合共生。
乌镇3.0规划展示区
乌镇3.0规划展示区
本次规划公示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全方位展示规划成果,除了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主入口发展理念区处设立的“智慧峰会、智慧乌镇”主题展区外,还通过“桐乡新闻网”等网站以及“乌镇发布”、“清华同衡规划播报”、“清控人居”等微信公众号对规划方案和规划公众参与平台进行同步发布。在展示和互动手段上采用了先进的三维数字模型系统(DMS)、乌镇规划公众参与平台、多媒体宣传片、网络发布、中英文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协同进行,通过全方位的公众参与互动渠道实现规划众筹和共享共治。
乌镇规划旨在探索一条“互联网+城市”和“智慧规划”的综合性示范和实验道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植入互联网基因和手段,实现规划过程体现互联网思维、规划工具运用互联网技术、规划成果搭建互联网平台。规划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集成规划成果,搭建了跨部门、跨系统整合的城乡信息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平台和众筹众创、共建共治的规划公众参与互动平台,有力支撑后续的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一个更加完整的“互联网+城市”样本
据乌镇规划领衔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尹稚教授介绍,自从“互联网+”这一口号提出后,针对城乡建设的相关实践基本上都是分散的技术示范和试点。乌镇规划的核心立意是希望能做一个比较完整的“互联网+城市”的试点,其作为综合性实验的特征正是该规划最核心的亮点。清华这些年已经在智慧给排水、智慧环境管理、智慧能源管理、智慧电网等方面做了很多单项实践,本次规划希望在乌镇实现完整的智慧化基础设施、智慧化公共体系的概念,把过去在各地分散建设的单项技术,在乌镇做一次技术集成,打造一个更加完整的“互联网+城市”的乌镇样本。
乌镇模式探索大都会地区小城镇的另一种发展可能
尹稚教授指出,在新政策、新形势下,乌镇这样的传统旅游小城镇可以走一种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乌镇规划正是尝试做一次有意义的探讨。乌镇规划力图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创造一个使其本身的生活状态、创业状态更接近于大都市的水平,而不是像过去城市建设那样通过实体化的设施堆砌来实现。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让我们看到这类小城镇的另一种未来,尤其是这种生态环境比较好,有一定历史资源、人文价值和文化吸引力的小城镇,应该能有更多的发展可能。中国的小城镇和乡村千差万别,乌镇模式并非“放之四海皆准”。但至少在大都会外围地区,1-2小时交通圈范围内,同时又有良好的互联网互联互通基础,乌镇的发展也许可以创造一种模式——新时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模式。
清华同衡多专业、全过程协同打造规划成果
据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袁昕院长介绍,本次乌镇规划的工作组织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专业协同。清华同衡的组织架构的特点就是专业协同,全院40余个专业所,涉及规划、设计、建设的各个专业。在乌镇规划中,相关的各个专业团队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对同一问题展开多方案比较,充分开拓思维,产生很多创新点。二是全过程参与。多专业协同的工作习惯以往多体现为单一项目中各个专业工种的分工与配合,对各个专业的工作内容和介入的先后次序都有明确要求,但在乌镇规划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链式架构,通过矩阵式的团队组织,打破了以往分阶段的线性工作流程,采用一种体现互联网去中心化特征的工作组织方式。乌镇规划终归要推进到建设、运营和维护,这促使我们将一些过去后置的规划实施需求,前置到规划的编制阶段,提前进行统筹考虑。清华同衡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面向实施的研究储备,在新的互联网思维中,开始显现出更强的活力和优势。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其他260余家互联网企业一道抒发“互联网之光”的神奇魅力,打造“互联网+城市”和“智慧规划”的乌镇样本,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创新发展分享智慧、凝聚力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