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编者按:12月16日到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会议期间,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接编制的“乌镇概念性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清华同衡”和“乌镇规划”)在大会现场设立主题展区并通过线上规划公众参与平台面向全球进行网络公示与意见征询。乌镇规划有何特点?未来乌镇如何发展?清华同衡特邀参与本次规划的专家为您全方位深入解读乌镇规划。
袁昕: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乌镇样本:探路城市规划“互联网+”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层面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紧密相关。作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手段,互联网在支撑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本身也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探讨“互联网+”,清华同衡开展本次乌镇规划的过程,也是我们探讨如何实现城市规划“互联网+”的过程。城市规划的“互联网+”不是简单地把规划加到互联网上,而是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去转化甚至改变传统规划的工作方式。和过去传统的规划相比,清华同衡在乌镇规划中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规划过程体现互联网思维。规划工作是一个多专业协同的过程,以往更多的是不同专业和工种的分工和配合,而乌镇规划中我们进一步强调建立自由顺畅的交互组织,要求所有工种从头至尾地参与规划的全过程。虽然以往我们也强调协同,但在“互联网+”思维下,协同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加。此外,乌镇规划虽然只是一个概念性总体规划,但在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上我们都以务实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点内容强调落地实施性,特别是在如何将互联网经济与乌镇的产业发展相融合等方面做了较多的分析与思考,规划编制的内容及其成果形式,都是针对业主随后的落地实施进行通盘考虑,致力为用户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与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用户思维”不谋而合。
第二,规划工具运用互联网技术。乌镇规划中,我们充分应用了大数据技术手段,一方面采集、分析现状数据为规划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推出规划公众参与平台收集、整合对规划成果的实时反馈。城市规划考虑“互联网+”,可能需要大数据作为转换接口,通过大数据和智慧乌镇为城市规划以及未来的产业发展和城市管理等提供支撑,做城市规划的“大数据+”。
第三,规划成果搭建互联网平台。为了确保项目最终顺利实施,我们充分总结了以往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工作经验,自上而下、由下至上双向搭建了包括底层数据库、运算平台和智慧模块的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平台和多种应用媒介,集成了本次规划的所有工作内容。目前,这个平台以展示本次智慧城市规划及相应顶层设计内容为主,形成了一个城市信息管理平台,能够有力支撑后续的智慧城市建设。随着项目的实施,该平台的内容将逐渐丰富完善,逐步实现运营和管理功能,希望最终成为乌镇智慧城市建设的运营管理平台,成为智慧乌镇最核心的中枢。
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规划公众参与
目前,我们主要在规划编制层面充分引入公众参与的手段,未来应在规划实施的层面更多地考虑公众参与,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乌镇规划中,一方面,我们十分重视规划编制阶段尤其是调研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在传统的调研手段之外,通过互联网工具力图摆脱传统规划“见物不见人”的弊端,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公众的出行热点和情绪变化,相比传统问卷、访谈的调研形式,利用大数据手段使得工作效率、人群覆盖范围和结论准确程度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利用网站、微信等媒介推出了规划公众参与平台,将规划的阶段性成果公开发布并征询公众意见,对规划编制进行实时反馈和调整,未来这一平台还将延续到规划实施过程中,实时地向公众公布规划成果、获得反馈,从而进行规划调整。
和上面所说的CIM平台相比,乌镇规划公众参与平台的形式、作用不同,内涵、目的却相似,前者是智慧城市的内部管理系统,后者是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外部交互系统,两者相辅相成、各有侧重,共同促进智慧乌镇的建设。
多专业、全过程协同打造规划成果
从清华同衡自身的角度来讲,本次乌镇规划的工作组织有两个特点:
一是多专业协同。清华同衡的组织架构的特点就是专业协同,全院40余个专业所,涉及规划、设计、建设的各个专业,专业所的架构使得我们早已形成了各个专业相互协作的工作习惯。在乌镇规划中,相关的各个专业团队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对同一问题展开多方案比较,充分开拓思维,产生很多创新点。
二是全过程参与。多专业协同的工作习惯以往多体现为单一项目中各个专业工种的分工与配合,对各个专业的工作内容和介入的先后次序都有明确要求,但在乌镇规划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链式架构,通过矩阵式的团队组织,打破了以往分阶段的线性工作流程,采用一种体现互联网去中心化特征的工作组织方式。乌镇规划终归要推进到建设、运营和维护,这促使我们将一些过去后置的规划实施需求,前置到规划的编制阶段,提前进行统筹考虑。清华同衡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面向实施的研究储备,在新的互联网思维中,开始显现出更强的活力和优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