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同衡 - 我院概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改革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土空间规划分技术委员会(SC4)委员的专业特长,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的指导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拟定于3月12日共同举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领域标准研制专家研讨会”,凝聚行业力量,共同推动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建设。
2023-03-09 17:07本文以典型都市圈特色产业县——湖南省醴陵市为例,总结了其规划视角、发展方式、营城路径、治理方式的转变趋势,提出区域协同、增存并重、产业升级、人本导向、品质特色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都市圈特色产业县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2023-02-21 09:22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包括农业产业的数字化、乡村空间的数字化和新农人的数字化发展,其意义在于在切实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之上推动农业的高效率生产和高质量发展,使乡村空间满足人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同时促进关键要素流通,推动产业上链条深度融合和空间上城乡协调发展。
2023-02-21 09:16清华同衡贵州分院根植于贵阳市花溪区、贵阳贵安等研究基地,率先开展贵州地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从“区县—乡镇—村庄”多个层面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进研究。本文以贵州分院村庄规划实践为例,从规划运行、编制重点和实用路径三个方面探讨新时期村庄规划如何兼顾系统性规划和简单实用性需求的实践路径。
2023-02-21 09:12历史文化街区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与内容,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核心部分,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实施模式,应植根于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格局、建筑遗存、特色功能、人文结构4个方面存在的重要历史文化特征,选择科学合理的具体做法。因此,在空间管控、建筑整治、功能发展、协同管理4个遗产特性方面,分别采取科学规范或合理适当的实施方式:在空间与建筑方面,应加强基础管控,严守底线,保护好街区丰富遗产;而在功能与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注重提升,综合
2023-02-21 09:04国家一直在做经费随学生流动的努力并不断加大中央经费保障力度,以生均公用经费为例(占义务教育经费的30%),2019年首次实现全国统一的基准定额,中央与地方分档承担,中央在第一、二档中分担比例已达80%、60%,第三、四、五档也达到50%,初步实现了这部分费用的“钱随生走”。加快在享受公共服务上的租售同权改革建章立制,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大廉租、公租等租赁性住房供给,以共有产权的方式去降低购房成本,变短负债为长负债,摊薄年度还款压力,以寻求新市民和青年人可支付得起的租售价格。
2023-01-31 09:572022年11月3日, “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会议由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刘岩主持,邀请苏州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杨新海、苏州名城保护集团董事长吴妤、清华同衡总工程师,长三角分院院长相秉军、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研究员尹占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邱晓翔、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六位嘉宾进行了以“苏州名城的实施经验”为主题的圆桌沙龙,沙龙以“回忆我与苏州古城的故事”为引展开,从更为质朴的角度切入,进行延展与专业化
2023-01-31 09:522022年11月3日,“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会议特邀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刘岩发表了题为《面向实施的 “新规划”》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存量规划编制与实施脱节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面向存量“新规划”的初步认识和实施思路。
2023-01-31 09:492022年11月3日, “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会议特邀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主任委员董卫发表了题为《中国名城:繁荣昌盛40年 转型升级向未来》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全球视野和国家层面,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开拓性的畅想。
2023-01-31 09:452022年11月3日, “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会议特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俭发表题为《空间更新与保护——上海城市更新研究实践》的主题报告,报告从空间角度入手,通过历史文化空间保护和历史文化空间要素传导的研究,讨论了近年来上海探索实施城市更新的得失,并指出保护历史文化,不仅是保护历史建筑本身,还要保护历史空间、街巷肌理、景观要素及已消失的重要遗迹等历史文化环境和历史空间要素,应根据历史文化环境要素的存积度和地块原有的建设模式,而非指标
2023-01-31 09:42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